記憶的化⽯:2021群島駐村藝術家聯展《散落與覆蓋與撿拾》

 

記憶的化⽯:2021群島駐村藝術家聯展《散落與覆蓋與撿拾》

⽂/游承彥

逢甲夜市還很熱鬧,轉個彎過個路⼝,卻突然出現好⼤⼀片空地,像是台中市區最後⼀塊稍微悠閒的地⽅——這樣的感官轉換是來到群島藝術園區⼤家的共同經歷。王浩宇和蔡詠宜在《散落與覆蓋與撿拾》展覽,將沿途「撿拾」的草⽊、⽯頭、塵⼟、煙蒂和電線等等,「覆蓋」上攝影、繪畫、雕塑及裝置符號之後,卻再度以「散落」的⽅式回到展場呈現,以灰階⾊調爲基底,出其不意蹦出豐富顏⾊的創作,重新捕獲他們在市區與邊緣長時間往返的經驗。

不過這只是其中⼀種解釋「散落」與「覆蓋」與「撿拾」⽅式。以「撿拾」來說,直接蒐集空地的物件(廢棄的?珍奇的?)是⼀種撿拾的⾏為,以相機、畫筆或畫框捕捉畫⾯(需要擺脫的?念念不忘的?),也是⼀種撿拾的⾏為——這樣⼀來,說藝術家都是撿拾維⽣似乎也能成立——但他們不是因為⾃⼰的需要⽽撿拾,⽽是為了觀眾⽽撿拾,是我們對他們所撿拾的「那些什麼」有所需求,就像經由屠夫吃到⾁類料理,我們不需殺⽣卻能食⽤動物,不需背負落魄的撿拾者、反骨的怪胎形象,卻能獲得靈感。

這些靈感可以從王浩宇的碎⽯板看出端倪。⽯板常被當成建材,我們居住其中或是⾏走其上,⼀塊完整的⽯板⼀旦破碎之後,就被排除在可⽤物之外。但在藝術家撿拾、打磨、⼀層⼀層覆蓋顏料(也似乎回應了地⽅不斷重建、被賦予不同功能的繁複歷史),並重新安置在展牆之後,它看上去儼然是⼀塊珍奇植物的化⽯——⼀份存在的證據——荒地上⼀棵棵不存在的彩⾊之樹因此有了存在的證據。

相機進塵、底片刮痕等等髒污,原本也使受到影響的相片被排除在可⽤物之外。當藝術家刻意使⽤顏料⼤⾯積破壞了相片的完整性、以不同輕重⼒度的刮痕竄改了原真的資訊,這時彷彿剩下的攝影碎片才是虛構的、有瑕疵的;記憶因此不可靠,卻也從現今許多強調在地連結與資料搜集的,駐村型式當代藝術創作⼿法總是過度依賴的「⽇常性」中逃脫。

同樣的,蔡詠宜將那些不曾出現的,或是即將消失的⾓落風景瞬間凝結成為標本,她熟知將⼀切拾得緊握⼿中,最後必然散落⼀地——因⽽那些懸浮、定格在半空中的畫框裡⾯,存放著沒有使⽤任何傳統繪畫顏料所完成的畫作,飄蕩的風沙、塵⼟與各式廢棄物碎片經由化學原料相互作⽤之後,以平滑半透明的質感包覆、靜⽌著,保持⼀種彷彿⽣命的所有當下,都隨時可以從這些粉末加些熱⽔沖泡,就重新被召喚出來的期望。

置⾝王浩宇和蔡詠宜的聯展《散落與覆蓋與撿拾》,不論是虛擬記憶與感官實體化的化⽯,或是懸浮於⼈與⾃然之間的標本,都提醒我們放輕腳步,以更加細膩的感官重新尋走⼀次來時的路徑。

#exhibition #taichung #fengchia #art #artist #artinresidence #台中 #逢甲 #中央公園 #群島藝術園區 #群島 #藝術村 #展覽 #藝術

Comments are closed.